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2017年十大突破及2018年十大方向

浏览[57781] 2018-01-19 来源[科技管理部]

在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指导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秘书处经充分论证,在近日召开的行业重点科研平台主任联席会议上发布了行业重点科研平台2017年十大突破和2018年十大主攻方向。

一、行业重点科研平台2017年十大突破

(一)BIM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建造中的应用研究

BIM技术是利用电脑软件建立工程三维可视模型,通过网络技术使交通运输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方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共享成果,从而对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进行预控、分析和评估。当下新技术中BIM建模虚拟技术逐渐在交通运输工程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BIM技术颠覆了以往交通运输工程中“先建后试”的习惯思维,可以在虚拟建模空间里“先试后建”,极大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评估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中交集团、广东、四川等地交通设计机构加大推进BIM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应用。

(二)巨型船闸群通航安全保障与节水关键技术

针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群—长洲并列四线船闸,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学模型及现场原型试验,提出了以复合阶梯消能结构为核心的输水系统创新型式、一体式平面阀门结构型式及完全被动防空化新技术和门槽强迫通气技术、并列船闸闸首底透空分流导航结构和联合调度优化输水方式的非工程措施改善共用引航道水流条件的新方法,以及双线并列船闸互通省水布置等创新技术,解决了水力指标远超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水力学技术难题,确保了船闸群运行安全与效率,并大幅地节省了水资源。

(三)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施工监测检测和数值分析技术

依托港珠澳大桥国家重大工程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外海、深水、大载荷条件下水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建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钢圆筒吊装、安放和打设可行性,以及钢圆筒成岛安全性评价方法体系取值;提出基于岸基长导线水下测控方法、测定复合地基沉降的原位检测方法及水上挤密砂桩检测等多种人工岛地基监测和检测方法。

(四)城市营运小客车(及网约车)运营监管与服务系统

搭建城市营运小客车(及网约车)运营监管与服务系统,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交通环境,便于各不同运营方式的安全保障、高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该系统可对城市出租车、网约车、租赁小客车进行有效监管,已在江苏、广东等省份开展应用。

(五)营运车辆碰撞事故主动防控技术

针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研究提出了典型驾驶安全事件监测告警策略,解决了急加、急减、急转、超速、车辆碰撞、跟车过近、前向避撞和行人避撞等驾驶安全事件的动态监测,以及跟车过近、前向避撞和行人避撞分级告警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前撞危险状态自适应预警与主动制动控制算法及指标限值,解决了装载质量变化(空、半、满)对防撞有效性影响的问题;研制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主动防撞系统并进行系统功能有效性的实车验证,解决了系统与车辆集成匹配的问题。提出了主动防撞系统在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应用的适宜性建议,编制了《营运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规程》行业标准。

(六)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

在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研究方面,创立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解决了新建高速公路设计及建造技术的理论依据难题。并首次提出以维持冻土地基能量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冻土路基能量平衡设计方法,解决了大尺度公路冻土路基工程效能控制难题,实现国际上冻土工程设计方法新突破。同时,攻克了高原冻土高速公路大尺度路基变形控制技术、高寒隧道与桥梁桩基灾变风险控制等关键技术,建成90km的高原冻土高速公路示范工程。该技术填补了国际上高原冻土区修筑高速公路的技术空白。

(七)智能高速公路多维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以构建“可视、可测、可控”功能体系的智慧高速公路为目标,以高速公路智能管控与服务为出发点,从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突破、系统集成以及推广应用示范等方面,攻克高速公路交通状态多维感知以及管控系列关键技术,为高速公路通道运行效率、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全面的支撑。该技术在国际上突破了自组网地磁交通流检测器的高精度车型识别和速度检测技术,依托该成果研发了可自组网的地磁交通流检测器,基于专用短程通信(DSRC)的高速公路运行状态采集与处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提出了国际新颖的基于视觉显著性模型和目标序列多特征匹配的交通视频分析技术。攻克高速公路运行态势快速实时推演与预警技术。研究了基于时空状态的主线交通流均衡控制及区段全相控制技术,实现本地快速控制。

(八)长大桥梁施工控制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在长大桥梁施工控制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形成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通过进一步引进人才和技术开发,直接在青海省哇加滩黄河特大桥(斜拉桥)施工监控等长大桥梁施工控制以及鄱阳湖二桥等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项目开展了应用,项目遍布江西、青海、甘肃、河北、浙江和广东等省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转化能力。

(九)公路养护信息化智能化技术

信息化公路管理在公路养护、路政管理以及处置公路突发事件上,起到整合信息、高度指挥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各界了解公路行业现状以及群众出行办事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展现了公路服务行业特色和社会应用性。认真践行交通“三个服务”,打造“五型公路”,构建和谐公路,不断创新管理理念。

(十)港口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及应用

紧密结合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交通绿色平安发展的要求,以绿色港口为目标,以建立绿色港口考核、认证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为纽带,重点开发了港口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了港口装卸工艺及设备优化配置技术、靠港船舶岸电技术、带式输送机节能技术、防风抑尘技术等一批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依托沿海港口和内河枢纽,促进了港口调整用能结构、完善运营管理、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建设了可持续发展绿色港口模式,推动了港口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实施。

二、行业重点科研平台2018年十大方向

围绕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确定自动驾驶技术等十大方向为2018年主攻方向。

(一)车辆自动驾驶技术

重点开展车路协同环境下人-车-路耦合特性与系统协同优化、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群体协同智能控制、车辆运行智能协同联控、智能车路系统测试与示范应用等研究。

(二)无人船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

重点针对无人货物运输船舶,开展复杂场景下移动智能体航行决策、远程运维保障理论,岸基遥测遥控、岸基信息支持与通信保障、船舶设备状态预测与效能评估等技术研究。

(三)太阳能路面技术

开展路面照明与交通指示、太阳能路面施工、融雪及抗压技术,光能、电能、电磁波通信件的转换应用,太阳能路面能量存储及提取技术研发。

(四)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

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跟踪学习,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管理和安全应急等方面的应用,开展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研发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技术及设备、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五)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

研究开发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高性能材料与智能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主要创新技术,开展先进智能传感技术与全过程信息管控技术、快速化组装技术及一体化智能工程装备、适宜轻型装配化结构的高性能材料研发。

(六)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

开展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应用、新能源技术在深远海船舶运营及设备应用技术、深远海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应用与推广、深远海海洋观测勘察关键技术研发。

(七)空间信息应用与防灾减灾技术

开展空间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密切相关的空间数据、专题产品及服务平台的研制开发,开展遥感测绘、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层次应用,研发道路建管养监管决策技术、交通防灾减灾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基础设施大范围、精细化的实时动态监测技术。

(八)交通运输网络安全技术

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安全防护、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等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研发,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信任体系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技术和设备研发。

(九)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

开展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技术研发,研发相关采集设备、处理中间件以及应用系统技术与产品研发、应用推广。

(十)绿色航运技术

加快环保型疏浚装备、生态护岸等技术研发和船舶岸电技术、LNG等新能源推广,加大北斗、AIS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航道要素、通航建筑物、航标等导助航设施的运行状态监测。

附件: